新闻动态

课题组参加第十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并做报告

发布时间:2018/9/7阅读次数:6023次

吴晓莉,马晨智

   201882225日,第十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由同济大学承办在上海召开。共有203家单位、近千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对中国地震工程领域近四年内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成果展示和交流,加强地震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课题组硕士生吴晓莉及本科毕业生马晨智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1 会议简介


该会议共有17位知名专家进行了大会主题报告,另设16个分会场,共进行210场分会场报告。大会交流了城市抗震理念及地震灾害的人工智能预测等工程领域前沿问题。


  

图2 课题组同学做会议报告


会议开幕式同济大学吕西林教授主持,此外,有谢礼立院士、陈厚群院士、周福霖院士、欧进萍院士、吕西林教授、王亚勇研究员、孙柏涛研究员、李小军研究员、李杰教授、王兰民研究员、李惠教授、李宏男教授、杜修力教授、滕军教授、李建中教授、林其璋教授、王立军高工等17位院士专家应邀做大会主题报告。


3 大会主持人吕西林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4 陈厚群院士做大会主题报告


5 欧进萍院士做主题报告


会议结束后,去往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进行多功能振动台试验室进行了技术参观。该实验室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其总建设用地约 1625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14590 平方米,包含多点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国内荷载最大的结构抗疲劳实验系统以及 2000 吨支座动静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其中多点振动台实验系统由A(边台30吨)、B(主台70吨)、C(主台70吨)、D(边台 30 吨)四个振动台,两条槽道(长度各为 70 米和 30 米)和一道“一字型”反力墙组成。能提供多种工作模式,满足不同模型试验的需要。四个台子都可以在一条70米的地沟内移动,合成一大型线状振动台组,多台可同步一致工作,若干台可作关联运动;两个台子可以移到另一条 30 米的地沟,四个台合成大型矩形振动台组,多台可同步一致工作,若干台可作关联运动;两个主台(B、C 台)拼成一大型振动台,作为单台振动台使用。此次会议交流,对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对于现在及以后开展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图6 同济大学振动台实验室



附:吴晓莉会议报告

报告题目:近场地震动下结构-阻尼器体系的响应

1.研究背景

近场地震动对结构的危害远大于远场地震动,且近场地震记录稀少;目前多类阻尼器已被研发,且具有各自的优劣势;阻尼器在大量级地震动下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破坏。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研究了近场地震动下结构-阻尼器体系的响应的研究。

2.方法简介

首先是建立用于计算分析的结构与阻尼器Benchmark模型,选取了20条近场地震波;进而分析了近场地震动下结构-阻尼器体系的响应,在分析体系响应时发现在大震下,阻尼器很有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破坏;随后进一步分析了在大震下阻尼器的破坏规律及其影响;最后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近场地震动中的脉冲因素,如脉冲周期、脉冲幅值、脉冲个数的影响。

3.数值结果


Fig.1



Fig.2

4.结果分析

  前方向性近场地震动的危害大于普通近场地震动;阻尼器在大震下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破坏,且阻尼器破坏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较大,分析时需要考虑阻尼器破坏;前方向性近场地震动中的脉冲幅值会引发较大的楼层层间位移,导致位移型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发生破坏;前方向性近场地震动中的脉冲周期会引起结构较大的层间速度和层间位移,因而使各类阻尼器发生破坏。